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红会动态 > 正文
我和红十字的故事征文——生命中的那一抹“红”
2021-05-07 18:28:00    来源:宁夏红十字会   作者:    【打印本页】    字体: [][ ][ ]

  作者:禹贵喜

  大雪山下引山泉 汩汩甘霖润民心

  头雁勤,群雁能“春风一夜到山村”;头雁惰,结果只能“万里寒云雁阵退”。父亲作为一名赤脚医生,支部委员,却始终充当领头雁身份。一米六的身高,黑黝黝的脸蛋,在我记忆中常常顾不上吃饭,每天回来很晚,半夜家里的大门,总会被乡亲们那捶打声惊醒,总是配合村上干最棘手的事,总是将最新的思想贯穿给支部成员,总是争取最多的慰问物资,总是穿梭在修梯田的第一线。45元的工资,干着他一生最幸福的村医事业。我总有一种感觉,他身在兵位,胸为帅谋,有“不畏浮云遮望眼”的眼力,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定力。

  当我们的先人们150多年前,血雨腥风、撕心裂肺、风霜雪雨从关中渭南平原移居到泾水源头之后。面对恶劣的自热环境,落后的教育,群众认知水平低下,科学知识水平普及低,于是种种自然现象都披上了神秘的色彩。小时候听老一辈最多的是梨树山那一眼山泉,凡是在泉眼拨弄它,不是暴雨就是冰雹,不是粮食绝产就是人畜伤亡。 记忆最多的是老家的水井,水井旁边是一条小河,每次乡亲们取水时过独木桥,冬季下雪时常有人掉落下去,夏季下雨水井经常让洪水灌满,泥水斑斑。大旱之年, 水井都是干旱的,为取一桶水,我经常拉着毛驴到几十里外取水。时常有人在水井发现老鼠及其他漂浮物,时常听说谁家的小孩不注意掉落在水井淹死,太多沉痛的记忆,每次想来心思万千。因为母亲要挣工分,取水任务落在我们姊妹几个身上,那木棍压在肩膀上钻心的疼,走独木桥那颤颤惊惊的样子,至今难忘。

  记忆深处的一次,父亲下定“蓬山开路 遇水架桥”的意志”,拿出“上天揽月、下洋捉鳖”的气概。通过多方努力找到了卫生局丁局长,丁局长多次调研看到乡亲们取水这么难,于是找到了区红十字会。七月流火,那天我坐在山头上放牛,父亲带着几位胸前一个红十字标识的城里人,在水泉边,村庄里,田地里多方实地调查。远远望去那一抹红很是鲜亮,城里人走了之后,天公不作美,下起了冰雹,打碎了正在疯狂生长的玉米。于是,村里人把所有怒火都集中宣泄在父亲头上,说惊动了神泉,惹怒了龙王。那日我记得很清楚,一大群人围着瘦弱的父亲,我从人缝里爬进去,父亲给大家讲这是自然规律,天气冷暖变化。招来的却是肮脏的语言,飞扬的吐沫,几个拳脚的伺候。那日父亲很消沉,很沮丧,很无奈,想着干件好事咋这么难。挨打只是在肉体,通自来水的信念始终不变,在父亲的心灵深处,已经有了“任凭风吹雨打,我自岿然不动”定力,心念这件事必须要干下去。当父亲接到县卫生局通知,你们那自来水由自治区红十字会来实施,父亲那天太高兴了,拿着他那珍贵的茶叶,泡了一壶茶给我们几个讲他光荣岁月,那晚父亲激动地一夜未眠,我则暗下决心将来要成为一个胸章带红十字的人。

  终于吹响了接自来水的集结号,这一年父亲由最受待见,变成最惹人讨厌的人。母亲常说你当好自己的“小郎中”,用好自己的“处方权”,何必自架“高压线”,自念“紧箍咒”。但是,父亲还是坚持自己的公益路,每次看到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,那么远来,一口水都不喝,晒得比我们还黑,这点痛算啥。有时,个别群众不挖门前管道,父亲带二叔和几个党员去干。有时,个别群众不让管道过自家门口,父亲和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坐到人家家里做工作,做的人家无奈的同意。有时,个别群众不让管道从地里过,父亲又同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,做群众思想工作,解决他们生活的难处。都说人心是肉长的,慢慢的乡亲们也理解了,加上区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卫生健康知识,科学知识不间断的讲解,很多人都想通了。水通的那天,父亲眼里激动的流出了泪花。再到后来,干净、方便的自来水使用,带给父老乡亲实打实的好处,人民才慢慢体会到这个小郎中的难处,更深深的感受到红十字会带来的红利,更加深深的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。

  延陵山下苦创业 教育就业“决穷思”

  2005年的深秋,延陵山下依旧那样苍凉,落叶总是颜色喜人。雪落余霜,天气减寒。夹杂在行测里的黄秋叶,减干。看看满目疮痍的申论,不知如何下菜。那天黎明时刻彷徨之后,穿着外公留下的老皮袄,伴随老爸的呼噜声,外甥翠翠、燕燕的梦语。窗外皎洁的月光,行走在老家的桑树地头,顿感自然的美妙,情感的洁白。

  时毕业已三年,大考小考面试无数,结果就是出局。曾经梦中的恋人,已为人妻,然我总是流浪,失之交臂。想想此生是否这样在这片土地再扛起锄头,继续父亲村医的生涯。总想阳光何时照我还,拔起地里冻僵的大葱,狠狠地吃下一口之后,顿感余味厚重。几个儿时伙伴,多次动员,到西安来,一月给你发的那二三百,不够我们一顿饭钱。几经诱惑,最终还是留下来了,在银川幼儿师范面试时,最后一道题,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,我当时不假思考地一顿大讲,我离不开我挚爱的学生,离不开我那份微薄的理想,当时谈的很真,很动容,考场里很安静,我就像演说家一样,足足用美了那五分钟。结局还是出局,坐在湖滨花园那个水泥台台上,思考了三个小时,冻醒了,看醒了,悟醒了。多年之后,我们面试的三人偶遇一刻时,已是不惑之年,理想都已实现,若无那一抹红,我路不知在何方。

  那晚,月色如洗,时不时硬浪的干玉米杆,挂一下单薄的身材。留点划痕,也是尘埃。慢节奏的生活,疲疲踏踏,石咀河一如既往那样潇洒,而人呢?此处只有诗和远方,只有一个脚印又一个脚印留在雪地里的痕迹,再无他法。

  再回小屋时,老爸已经把火炉弄的热乎乎,那天他胸前的党徽在炉火的掩映下很鲜艳,胸前一抹红十字标识的棉袄,很有力量,很有热情,很有阳光。也许经历太多的挫折,心中那股冲劲淡了。我很仔细的端详红十字标识,很执着的思考,后来看了《长征》,《平凡的世界》,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等等书籍。父亲总是让我学医,而我更喜欢文学。父亲那天知道我心里难过,把他培训时那本红十字运动发展历程,送给我让好好看看,同时给我讲述世界红十字会在战争年代,那种救死扶伤,长于战争,时刻都有生命之危的境地,更加焕发人道博爱奉献的思想光环,成为一个世界组织,这种不屈的精神,你应该学习。

  生活有时也真会给你开玩笑,当你穷的山穷水尽时,小偷也总是眷顾着你——宿舍的被褥被偷了。因为自己时常不锁门,才导致如此结局。那时妹妹都抱怨,你连一个被子都看不住,还想干啥呢?后来我去打工时,街道办的社区给了我一个印有红十字标识的被子,让我在饥寒的冬天熬来了春天。也许这是我跟红十字的缘故吧!我才有了这精神的高地,有了前进的“风向标”,筑牢了自己“防火墙”。有了思想的“指挥棒”,规划了自己的“运算符”,用足精力提升自己的“储备库”,精准谋划自己的“杀手锏”。那年12月全区招考事业教师,我已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老师。随后教师的日子,在党的好政策关怀下,在红十字思想渗透下,我利用有限时间,继续我的公益路。联系闽宁支教老师,宁大研究生支教团,日行一善网等多种途径,资助那些念不起书的困难学生,看到他们现在一个一个的成就,我心里无憾。就是那一抹红精神的感召,使我走好了自己的长征路。最近想了很多,写点,留给时间的记忆,遥祝父母健康,深感那一抹红的精神鼓励。

  荷花谷下风正劲 重任千钧唯担当

  雄心不与岁月老,激情常伴事业新。泾源二中这块沃土,在泾河千年的东撞西扰下,堆积了一块平原,这里是求学、理想实现、奋斗探索的绝佳之地。八年的教师生涯,我心中永远记忆着那抹红,我始终坚持理想信念的“高线”,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;遵守道德规范的“中线”,崇德向善教育学生;严守纪律的“底线”,遵规守纪严谨治学;远离违法乱纪的“红线”,干干净净清白做人。细耕教育职业的“责任田”,激活理想事业的“一池水”。通过自己不懈的奋斗,在党的公开选拔政策下,我从一名教师成长为领导干部,随后在兴盛乡、新民乡工作,负责脱贫攻坚工作,经常深入一线“望”民情,观村落风貌,修路接自来水建危房;倾听建议“闻”呼声,查群众所需,一户一策配齐产业;放下身段“问”计策,纳民间良方,注重实用技术,激发群众内生动力;把准脉搏“切”症结,解群众难题,重新调整贫困户,182户困难群众进入帮扶序列。通过困难群众的努力,党的关怀,县级红十字会的关心,贫困群众解决了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丢掉了穷帽子,走进了新生活,而我永远挥之不掉的是那抹红。

  在不同岗位的历练下,我始终有红十字精神的鼓舞,在思想感情上,体现一个“爱民”;在工作作风上,坚持一个“实干”;在工作方法上,突出一个“细致”;在自身形象上,体现一个“正气”;在攻坚克难上,体现一个“团结”。每次看到群众收入有提高,打工有钱挣,吃穿有保障,孩子有学上,吃水、住房有安全保障,我那颗沉重的肩头,偶尔得少许的放松。

  记忆最深的是西贤村禹万春家,现在已经移民到红寺堡区,全家一直想要个儿子。结果孩子出生,却是严重的唇腭裂,家里人不敢看,母亲哭的像个泪人,村子里其他的人指指点点,各种风言风语到处传播。当我第一时间知道后,通过医学院同学的指点,联系到了红十字会。通过网上报名小天使嫣然基金,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实地查看,最后所有费用由红十字会基金承担,这举措换救了一个家庭,换救了一个孩子的命运。后来连续几次在西安动手术,这个孩子现在已经上了初一,看到他憨厚纯纯的笑语,我问孩子你将来干什么,孩子不加思考的说,当一名红十字会工作者。

  时光荏苒,又是一个八年。脱贫攻坚路上,曾经的青年,已走入不惑之年。组织上多次谈话提醒,意向重用。然一个国庆节过后,组织安排到了县红十字会。此刻心里五味杂陈,好多同学都说边缘化的部门,没有前途了,养老去了。一时间弄得我思绪乱飞,坚强的意志都随波逐流。无数次夜里,自己独想也许此生就如此了。

  上任后,有点失落。但是经过自治区红十字会多次的理论培训,组织上的谈心谈话,县委分管领导在我实际工作中,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,手把手的教。让我逐渐爱上了这个事业。也许是儿时红十字会那一抹浓浓的感恩,让我很快调整自己的思路。工作中同上下部门、同事心贴心交流,解决了协调红会发展“一层纸”的问题,财政局,组织部,人事局,编办,一次找不见,数次找。白天找不见,晚上找。事业不负苦心人,经费有了,办公场所有了,部门配合了,社会支持了。送救护培训,针对个别群体,课堂上听不懂的。我们送服务上门,解决“一厘米”问题,学员弄懂了,动作掌握了。急群众所急,解决“一分钟”问题,我们接到哪个老人动弹不了,只要打电话,我们第一时间派出志愿者,联系亲属送医院。接到那个群众,因生活困难,我们第一时间,核实后,联系爱心人士送去米面油,传递县委,政府、社会各界的温暖。

  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因为在红会敢干创出了新路,抢干展示了风采,苦干结出了硕果,实干赢得了民心。看到这些一切都已是沧海一粟了。如今,想想我和红会的故事,其实就是一份缘分,一份情怀。干事创业一直在路上,我会更加听民声,解民怨;谋民利,纾民困;查民情,暖民心。画出更多的“三救三献”的同心圆,找准县级红会改革发展的“公约数”,彰显泾源红会的“精气神”,提升红会干部队伍的“战斗力”,筑牢我心中那一抹红的“压舱石”。 (作者系宁夏泾源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)